——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中办、国办近日出台了一个“双减“政策,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地是要构建教育的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立德树人。
教育从来都是不仅关乎个人、关乎家庭,还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这样的政策出台一定会引起非常大的轰动,与该政策相关的人、机构都需要重新定义和构建自己的行为,那么要如何重新定义和构建呢?如果不能从教育的本质上去改变我们的认知,重塑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单单依靠一个政策是很难看懂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的。
如果不是有普遍性的大问题,是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波及全国的教育系统几十年的教育模式改革和无数校外培训机构的生死的政策出台的,所以这个政策还是需要我们去深思背后的原因的。
政策本身的落地实施有相关部门去推进,多说无益。是不是仍然会有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不想去揣测,也不想去探讨。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更关注的是我们对教育的认知是否会有所改变。这篇文章我会结合着今年清明节期间孩子跳楼自杀事件来谈我对教育的理解,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够抛砖引玉,让大家对教育有一些深度思考。
意外事件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今年清明节放假那三天,其中有一天就死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因为没有上某个老师的补习班,大概是上了语文老师的,没上数学老师的,老师生气了,然后这孩子自杀了。还有两个,分别是班长和学习委员,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俩女孩子一起跳楼了,据说还有一个,本来是三个人约好一起跳的,但是这个孩子临阵害怕了就没跳,捡了一条命。这还是见诸报端我们看到的,我们没有看到的呢?
所以,我首先想说两句话,第一句:“孩子最大、最好的学校是家庭;孩子第一个老师、最好的老师、最重要的老师、谁都不可替代的老师是父母。”我以前直播的时候也多次说过这句话。第二句:“孩子在人格没独立之前,他的世界就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
家庭和父母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通过孩子自杀这个问题,想想就该知道。这么多孩子就这么草率的选择结束生命,实际上暴露了极其严重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我们没有资格批评别人,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反思自己,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吗
那么,我们要反思什么?我觉的我们要反思自己身为父母是否真正尽到了父母该尽到的责任。
孩子在生存和死亡之间的选择,永远隔着一个家,如果孩子认为他的家不是家,家没有给他生的希望,孩子就会走向死亡那一边儿。所有未成年的孩子自杀,父母首先应该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也许你认为这话有些绝对,也许有人会反问:“照你这么说,那学校和老师就没有责任吗?”但是我想说的是,学校是有责任,老师也不是个好老师,但我们不能说孩子死了就是老师的责任,现在的教师法也并没有要求老师一定要对孩子的生命负责。我也不是说老师没有责任、学校没有责任,我只是想说,即便是我们论证了他们有责任又有什么用呢?即便是他们可以负全责,有用吗?死去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人家的孩子,我们要搞清楚谁才是最大的损失者。任何一个家庭遇到这种事,作为父母,后半生的痛苦都是很难承受的。我想,这种切身的痛苦是任何人所谓的感同身受都不能体会到的。
我们不要去纠结家长承担多少责任,学校和老师又该承担多少责任,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深刻反思,不要让这种悲剧再继续上演。
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很无辜?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说孩子不争气?说孩子不懂珍惜?说孩子没良心?遇到孩子走极端时,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会想、会说:现在有吃有喝的,怎么这么脆弱?这么容易自杀?我们家长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成为这些悲剧发生的帮凶?
孩子的生长环境与物质条件本身没关系
我不想批评老师、批评学校、批评领导,不是因为他们没做错,而是批评他们没用,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大环境短期内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做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最有效率的事情。尽管现在出台了“双减”政策,但是大环境的改变需要多久还是很难预测,也许很快,也许很久,这取决于社会整体意识的改变程度和对教育认知程度的提升状况。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教育,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而不是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没有了自我。如果你们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你们应该有切身的体会,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
我们小的那个时候,生活环境是很恶劣的,基本上都吃不饱,穿的也是能省就省,尤其是小男孩儿,在上学之前夏天基本上都是光着屁股、光着脚丫子满街疯跑的。但是在那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存能力却极强,都很皮实,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现在的电子产品,但是每天都是撒了欢儿的、变着花样的疯玩,光顾着去玩了,哪有时间去抑郁呢?
我小时候基本上也没好好学习过,那个时候农村孩子对上学没什么概念,对纪律也没什么概念,爱上就上,不爱上就不上,上课迟到不迟到也都不很在乎,我们那个时候的家长都没怎么上过学,也没指望孩子学习了将来能成龙成凤,基本上就是认为能认几个字、会算个数,将来不被骗就行了,我也是这样。当时也没有手表,就靠看太阳,一般夏天吃了中午饭就早早跑出去了,说是去上学,其实是先到河里去游泳了,我们村有一条小河,河水不大,风险可控,游的差不多的时候,看看阳光差不多了,该上课了,就跑过去了,有时候到了学校,课都上了一半儿了。我上初一的时候,我们班大概有五十个同学,等我到了初二,班里还有二十个学生,等到了初三,只剩下十个,我是其中一个。我能一直读下来,得益于我父亲读过初中,在那个年代,这就算是个文化人了,他知道读书有用,但是也从来没逼着我读书。
刚才说到游泳,我们那个时候学游泳,没有到游泳池花钱去学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游泳池这一说,就是夏天的时候经常去河里泡水,下到河里就只露个头,泡到感觉凉快了再爬上来,我们游泳就是这样在水里泡会的,是因为贪凉下河而顺便学会了游泳。还有摸鱼,在水里泡着看见有鱼,肯定就想摸鱼,偶尔碰到大鱼的时候抓不住怎么办?就找个棍子,看见鱼出来的时候用棍子把它砸晕,然后再把鱼抱上来。你会发现小孩他自己会想办法。
我讲我这些小时候的故事,主要是想让我们家长思考,为什么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孩子反而越来越脆弱了?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不是教育,现在的教育只是让孩子从上托儿所开始做知识的记忆,一直记忆到大学毕业,记忆、考试、记忆、考试,十几年就这样重复干一件事,这种方式对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单纯通过记忆记住的知识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如果没有同步的实践和行动,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概率非常低。我们更要知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是需要从孩提时代就去触碰、去互动、去体验才能真正感知到的,而只有知识的记忆,对世界的感知则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假的。
父母是否在绑架孩子
如果我说我们很多父母都在绑架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会有很多人反对。我承认,如果是个正常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父母的都愿意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所有的努力,都会认为自己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往往就是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而在不知不觉中绑架了孩子。比如把孩子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但不是让孩子去体验未知的世界,而是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不停的往他们脑子里塞记忆性的知识。
其实我们是在用我们自认为的爱深度介入了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用我们自认为的爱切断了孩子和大自然的联系,在他们最有灵气的时间里,我们用所谓的爱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与创造的能力,这种绑架其实是很可怕的,只是我们很多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没有意识到我们是把自己已经不够纯洁的动机和认知强加给了我们自己的孩子,那是我们深爱的孩子,我们却用自己的无知绑架了他们,却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所有,自己很伟大,孩子理当报答,然后进入道德绑架的循环中。
比如,学校提倡孩子们要感恩父母,搞各种活动,搞的孩子们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家长也感动的热泪盈眶,比如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有给家长跪下感恩、给父母洗脚等等。我不反对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但是我不赞同把这种人之常情的东西搞成一种形式,因为这样是在培养孩子的奴化思维,把孩子训练成奴才一样的人。我一直都认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孩子将来是不是会感恩父母,这是果,取决于父母做了什么。我们是要用带着私欲的爱和自己的认知去束缚孩子,还是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活力?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把现状看清楚,然后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绑架孩子。
孩子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不只是一堆肉,也不是一架机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需要各种的体验,学习和记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们需要玩耍,在玩耍中学会和人相处,学会解决问题,他们需要奔跑和跳跃,他们需要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技能,他们需要体验,体验微风拂面、沐浴阳光的感觉,体验狂风暴雨、和风细雨的不同感受,体验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快乐、美好、惊喜和无奈……但是当我们把孩子关在各种水泥筑成的房子里,谁能确定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人生体验?谁能确定自己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所有的未知?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复制给了自己的孩子?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我们有多少父母没在绑架孩子?
给父母洗脚的目地是什么
有人不服气,说:“给父母洗个脚就叫奴才了,你这也太偏激了吧?”其实,不是我偏激,而是你没听懂我在说什么。难道我们自己被奴化的还不够吗?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洗脚的目地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懂形式上的东西背后的内涵,比如这种让孩子给父母洗脚的背后就是为了奴化孩子,不就是想告诉孩子“父母养你不容易,要听话”吗?再延伸下去不就是“老师教你们不容易,也要听话”吗?奇怪的是现在有的公司也要求员工要孝敬父母。我以前在直播中也聊过,如果一个老板在企业内部提倡孝道,要求员工必须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怎么处理,那么这样的老板的管理风格多数是流氓、独裁、专制。要求员工孝敬父母的背后有一种潜意识,就是在家孝敬父母,在单位孝敬老板。所以,我们要有思考,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了什么,但是我们很多人太单纯,自己不思考。
比如学校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给父母洗脚,我们很多父母就很享受,会跟老师说:“哎呀,你们学校搞的这个活动真好啊。”却不知道孩子做这件事背后有多少成分是发自内心的,有多少成分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当过学生的都知道,完不成作业要挨剋,那么为了不挨剋的所谓孝顺是真的孝顺还是让孩子更加奴性化了?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当我们的孩子发现,凡事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就能得到表扬和好处,那么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下是不是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同意?老师说什么孩子也会更加顺从?因为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包括社会上所有的声音都会说“这是为你好啊”。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难道不是在被奴化吗?我们做父母的,有多少可以拍着良心说,自己没有在有意无意间充当了奴化自己孩子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我想说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让孩子们知道人生的意义:第一,活着,第二,有尊严的活着,第三有尊严、有意义的活着。
我小的时候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子产品、没有把学习当作是人生唯一的路径,在农村基本上都是放养长起来的,虽然很穷,有时候都吃不饱,但是那个时候我们首先学会的是热爱生活,小伙伴们一起到处玩,摸鱼、掏鸟窝、做各种游戏等等,那是童年的乐趣,而在享受这些乐趣背后,释放掉的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和拘谨这些负面情绪。其实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穷,但是知道什么是开心和不开心。
和小伙伴一起玩,就要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儿,不管做的事是好还是坏,都得动脑筋去做。人其实需要从小就学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信任,学会相互妥协,学会相互包容,学会这些也就学会了生存,而对小孩子来说,玩就是做事的一种形式。
让孩子从小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是有爱的,需要相互信任、妥协、合作和包容,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反观现在的孩子,网上有那么多学生打学生的视频,十几岁的女孩子打起同班同学、宿舍舍友会那么残忍,为什么?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事实,就是这个“顺”对应的是“暴”,一旦顺民有了权力或者有了机会就会转成暴民。
举个例子,都说媳妇熬成了婆婆比婆婆还流氓,再听话的媳妇,如果婆婆流氓,那么不管媳妇曾经多么“听话、孝顺”,等她成了婆婆她一定更流氓,这就是为什么世世代代婆媳关系难搞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个逻辑不难懂吧?大概率是这样的吧?
这个逻辑是不是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打起同学这么狠了?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懂如何热爱生活,心中就没有爱,没有爱就会无情,就会滋生恨,就会残忍。更可怕的是未来他活着的所有动力都有可能来自于仇恨。这样的孩子越多,孩子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将会越可怕。我们本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却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并不怎么美好甚至是可怕的未来。
很多年以来,我们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就是好好考试就行,别的不需要管。这其实是大环境灌输给家长的一种观念,而家长又缺乏思考的结果。可是,如果孩子成为了一个记忆知识的机器,没有人性,考试成绩再高又有什么用呢?当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叫生活,不知道什么是对生活的爱,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知道什么叫善良,也不知道什么叫责任,能给未来带去什么?是创造力?还是暴力?或者是破坏力?这样的结果是谁的责任?家长在这其中占了多大的分量?
那么,真正的教育,我们父母到底要做什么?
父母要做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偷懒,我们不能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现在的学校只是在教孩子记忆知识,做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事儿了,所以父母如果大撒把,我们的孩子就很难说会怎样发展了。
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要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担当,学会什么叫爱。爱和善良才是人这辈子最大的动力,最大的美德。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就是人能不能受到尊重和他的权力无关,和他的知识无关,但是和他是不是善良有关。当你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基本上就知道了该做什么了。
我一直鼓励大家多做事,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因为通过做事儿,我们会体悟到很多。人生的很多体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事儿体悟到的,而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他会找到他热爱的东西,找到他的强项,找到他喜欢做的事儿。我也一直在说要让孩子多“玩”,很多人没有明白我说的“玩”的含义,以为就是不让孩子学习,傻玩,我说的“玩”其实是说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做他喜欢做的事儿上,而不是课余还把时间花在记忆知识上。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孩子很容易就能找到感觉自信起来,找到感觉后他做事就有动力,家长都不用管他,他一定会因此形成他的竞争力、竞争优势。到这个时候,他会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习,为了兴趣在学习,而不是被别人强迫着学习。
我以前也讲过多次,我儿子和他的同学拍电影,最一开始是为了完成作业,后来就是自发的拍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甚至打算拍个短片参加国际上的一些短片评奖活动,给自己的高中生后留个纪念,然后就写剧本、做导演、协调各种关系等等,一圈儿折腾下来,感触颇深,感慨说“还是学习是最轻松、最单纯的事情”。有点遗憾的是,因为疫情不能外出,电影拍到一半儿就没法儿继续再拍了。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因为作曲课爱上了弹钢琴,因为拍摄的视频需要配乐又爱上了配乐。你会发现,他们这些“玩”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课业学习,反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当我们把这些搞明白,还会过分在意孩子的考分儿吗?
放下面子,拥抱孩子
我们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听自己的话,听老师的话,因为孩子听话会给父母省去很多麻烦,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都是对的呢?我不想再用克拉玛依那些失去生命的孩子做案例。
我一直在说,老师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因为这世上本来就没有100%都对的人,更何况学校里也有考核,谁也不能保证这些考核能够100%兼顾各方的利益。其实,学校和老师一方、家长和孩子一方,双方之间是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和老师那边,把自己的孩子孤立起来,这会让孩子陷入绝望之中。哪怕真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在学校和老师那里也要先护着孩子,了解清楚情况再说。孩子还小,最多就是调皮捣蛋,不知轻重,只要父母不是那种人品极差的人,孩子真坏又能坏到哪里去?所以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上纲上线把自己的孩子逼上绝路。
上面这段话是说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如果父母在老师面前感觉到没面子也要把面子放下,因为我们的面子和孩子的生命与未来相比什么都不是。那么平时怎么做呢?
平时我们也不要动不动就拿老师给家长施加的压力去给孩子施压,比如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通常都会督促一下家长,让家长回家督促一下孩子,我们有没有很听话的回到家就在孩子跟前叨唠“你要好好学习啊”“现在这段时间很关键啊”等等?我们很多家长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制造这种紧张气氛除了让孩子紧张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真正要做的是要引导孩子的,让孩子学会思辨,告诉孩子父母说的也不是全都对,老师说的更不是全都对,大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大人也在成长中。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受到了伤害,他可以自我调整。但是如果你告诉他,父母是你的天,老师也是你的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孩子一旦觉的这两个天都不认可他,都在否定他,你说这孩子能干啥?所以,身为父母要放下面子,拥抱孩子,给孩子爱和力量。
认可而不是否定
父母是孩子的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认可自己的孩子,引导自己的孩子把路走正,而要引导孩子,我们自己首先要像个做父母的样子,而不是你在打着游戏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认真做事。
认可自己的孩子就等于认可我们自己,否定自己的孩子就等于否定我们自己,孩子是我们最好的镜子。要知道,人生是长跑,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某时某刻的错误而否定他的一生。
人生也是一种体验,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孩子都要亲自去体验,做父母的没有理由剥夺孩子体验人生百味的权力,没有能力让孩子只体验我们父母自认为的幸福,更没有能力阻挡或消除未来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风雨。所以,无论孩子学习成绩有多好,没有抗挫折的能力,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未来的人生之路很难说能好到哪里去。
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在告诉我们,小时候经历过无数打击和挫折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更强,而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的孩子,未来尤其是踏上社会以后反倒没有足够的应对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不能辨别是非对错,一旦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无望,甚至在绝望中选择极端行为。
自家孩子学习好,对于喜欢攀比的父母来说,的确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优越感倍增,有些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能否认与他们爱面子有关系。父母爱面子,没人管你,但是你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让孩子感到恐惧。孩子哪一次考试没考好,不如自己平常的成绩,孩子自己心里是有数的,他们也很难过,甚至有可能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笨了,作为孩子,他是首先需要去承受这个打击的,父母这个时候就不要再上去补刀了。谁还没个闪失吗?不就是少考了几分吗?我们小时候就没有考的不好的时候吗?不是说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吗?
小时候学习不好的孩子就没有未来吗?肯定不是。这些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是面对自己入不了老师和家长法眼的成绩,他们是需要有极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勇气去面对的,这其实让他们有了极强的逆境能力。当他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成绩时,其实他们已经具备了极强的心理素质,将来面对挫折和困难就一定不会走极端。反倒是我们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脆弱的要命,孩子稍微考的不理想就受不了,好像天要塌了一样,这怎么能引导孩子呢?
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
对教育,父母和孩子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如果我们能告诉孩子:“做人是第一位的,快乐是第二位的,考试成绩是第三位的,及格就行,告诉孩子人生是长跑,不要光学习而忘记跑步和欣赏风景。”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健康快乐成长?如果我们的孩子眼睛里闪烁着的是智慧的光芒,是纯真、纯洁和善良的光芒,我们还用担心他们在社会上没有竞争优势吗?
我们很多人都会以为学历越高越能找到好工作,生活越幸福。事实上,生活是不是幸福与学历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与生存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有必然的关系。现在并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工作,工作好坏与学历有一点关系,因为刚毕业的时候学历算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从长远来看则是与思考能力、受挫能力、坚持能力有重要的关系。所以,学会思考,有能力,就不用担心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
有人说,没有学历就没有机会,也没有未来,我只能说这种认知太浅了,对现在的大环境没有基本的了解。
如果十多年前一个高中毕业生送快递,坚持到今天会有多大的发展,你们想过吗?我的一个学生成立的一个物流公司,现在员工两千人,他就是十年前送快递出身的。再比如家政,如果好多年前你做家政,即便就是给人家做看护,如果坚持了五六年,是不是也积累了很多行业经验?当家政公司数量膨胀的时候,缺多少管理人员?这不都是机会吗?怎么会没机会呢?现在养老行业恐怕又要爆发式增长,这是不是都是机会?关键是你能在这些行业里坚持下来积累自己的经验。如果你既有经验,又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那么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你一定会有太多往上发展和成长的机会。怎么能说没有学历就没有未来呢?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一定都是有高学历的吗?
时代在变,人们需要的服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化,细分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一定青睐那些最早进入这类市场并坚持下来的人,因为他们对市场有了解,对服务有经验,而高学历的人进来则往往会水土不服,一是因为学校里学的和社会是脱节的,尤其是新兴产业,二是你对这个领域是陌生的,是外行。
所有事情都在变化中,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这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你会发现,好多年前曾经被很多人瞧不起、认为低端的电商、家政等行业,现在再看这些行业真的低端吗?好多年前高大上的银行、报社等,现在的日子还好过吗?所以稍加思考也就明白了,这种现象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凡是现在看着很不起眼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主流,凡是现在看着高大上的,将来很快就会完蛋,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主流之前一定是边缘的和低端的,都是我们曾经瞧不起、看不上的,而现在我们瞧的起看的上的东西,如果不能不断创新和改变,很快也会没落或者被取代。
所以,我一再讲,不要用现在判断未来,而是要用未来判断现在,这是我们现在必须转变的一个思维模式。
人才,在哪里都是人才
有人问:已经去了专科,能和北大、清华的比吗?
我问一句话,你们就明白了: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都是人才吗?专科生都不是人才吗?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如果身为父母有这种认知,一定会用这种认知去摧残自己的孩子。而事实上,这个社会永远是有心人的世界,学历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人才,在哪里都是人才,人才是不问出身的。
我们要知道,能考上北大、清华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是智商拔尖的那种孩子,那么,即便是考上了清华、北大,也未必就是好事。为什么?因为能进到清华、北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他们那个省、市数一数二的孩子,都是学习尖子,但是进到尖子堆儿里,曾经各省、市的尖子还会都是尖子吗?尖子在一起也需要再排名,是不是也要有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呢?那么孩子第一个要承受的就是排名变化带给自己的心理落差,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受挫能力和承受能力,这种落差会毁了孩子的自信,甚至毁了孩子的未来。
人生不可以没有自信,尤其是孩子,所以,父母不要去做毁掉孩子自信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的,父母不要杞人忧天。
我一再说人生不是和别人比的,人生是和自己比的,是和自己的过去比的。人生不是在任何阶段都要抓到最好的,更何况我们成年人眼里的最好,往往只是为了满足成年人的虚荣心,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观点,未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我们要学会辨别。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孩子不用好好学习,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情,就要去做什么事情,并且要做好,孩子在该求学的年龄段就是要好好学习。我只是想说要让孩子按正常的时间作息,晚上做作业别到那么晚,周末也别报那么多补习班。
如果我们让孩子在正常的作息时间表里去学习,不报补习班,孩子一样会学的很好,这就足够了,说明孩子学习有天赋,那么课余的时间就鼓励他多体验生活。如果孩子除了正常的作息时间,课余的时间也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天又忙又累的,结果学习还是进不了前几名,或者还是跟不上,那可能孩子在学习这方面并不擅长。
如果是这样,作为父母就不要强逼着孩子一定要达到父母给孩子设定的高标准,一定要做到多优秀。我的观点是只要孩子能跟上学习进程就可以了,父母的任务就是尽快让孩子通过各种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信,关注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来说,也必须要知道,小时候的学习是为了未来的生存打基础的,必要的知识和常识以及思考的逻辑还是要学会、学好的,不可以浪费掉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不然长大了后悔莫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人才,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才,但是人才绝不是考分高就是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需要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有应对变化的能力,需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需要有坚不可摧的自信,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所以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记忆知识和考试的,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自信的。
接受差距,因材施教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艺术方面比较突出,有的体育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头脑比较灵活等等,所以,虽然社会给我们划定了一条标准化的人生路线,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学会思考,明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被别人牵着走,和闭着眼睛拉磨的驴有什么区别呢?
正因为人和人天赋不同,才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各行各业千奇百态,所有这一切的结果不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擅长和爱好吗?人类的需求是一样的,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各行各业的繁荣,需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惠互利,要做到这一切怎么可能是大家都走一条路可以实现的呢?
所以,坦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育之路,让自己有能力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有足够的自信应对顺境和逆境,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和解决的教育问题。
Comments